砀山梨王之乡
![]()
拜跟老婆去呼伦贝尔自驾游,从海拉尔往满洲里走,路过西旗的时候,开了快仨小时车,我膀胱都要憋炸了。路边正好有片没人的草地,远处就一个牧民的蒙古包,我赶紧停下车,跟老婆说“我去方便下,你在车上等我”。
我就是那会儿握着方向盘憋得慌的那个人,下车第一口气都带着热浪。风不大,但晒得人眼皮直打颤,鞋底踩在草根上软硬不均,土腥味跟晒热了的汽油味混一块儿。往草里走两步,低头就看见一丛细细的绿,叶子簇得紧,鼻子凑近一闻,那股熟悉的辛辣味立马冲上来,八成就是沙葱。脑子里闪过短视频里那种“割一把回去炒鸡蛋”的画面,我还在心里盘算着晚饭。结果手指刚抠开一块干裂的土皮,指腹蹭到的不是粗糙的砂砾,而是滑凉的触感,像冰镇过的玻璃球似的。
我半蹲着把草根掖开,阳光照下来,几颗圆润的小石头就那样趴在土里,边缘半透,里面隐约有一圈一圈的纹。说真的,那一瞬间后背发麻,不是吓的,纯粹是惊喜来得太快,心口“咚”了一下。再挪两步,干涸的小水沟边上竟然也散着同样的石头,大的像鹌鹑蛋,小的像黄豆,颜色从奶白到淡粉,偶尔夹一条细红线。太阳往上压得厉害,胳膊一会儿就烫得发紧,我还是忍不住挑了挑,掂一掂分量,揣兜的时候还能听见和硬币磕碰的咯噔声。热浪一阵一阵顶上来,眼前开始发花,我就收了手,挑了三块顺眼的,手背上汗水顺着沙子往下滑。
回到车里空调“呼”的一下吹在脸上,我才缓过气,顺手把三块石头放在杯架边,汗水滴在上面,颜色立马更显得清亮。老婆递过来瓶温了一半的矿泉水,我咕嘟咕嘟灌了几口,心还跟打鼓似的,脑子里却开始琢磨:这算不算玛瑙?要不要折返再看看?导航里播着前方三十公里有施工,她在手机上翻天气,气温显示三十七度,我看着胳膊上起的一层小红疹,心里那点贪心被晒得蔫了。到了镇上找了家民宿,前台架子上摆着几块打磨过的石头,我一对照,形状纹路很像,心里那口气才落地。老板娘叮嘱说这边沙地脆,采东西最好割不拔,我点点头,想起自己刚才那两把劲儿有点不好意思。
晚上吃完饭,我越想越念叨,第二天一早天还没热,我戴着帽子又开回去十来分钟,停在更靠边的地方,远远看着那片草地。地面上能看出我昨日踩过的痕迹,我顺手把压倒的草拨了拨,还拣了几片别人丢的塑料袋塞进车门的垃圾袋里。太阳冒头就感觉烤,风把沙子刮得眼睛发涩,我站了会儿,没再弯腰去找石头,心里踏实多了。一个骑摩托的牧民从土路那边缓慢蹭过来,远远冲我点点头,帽檐下一张被风吹得通红的脸,我也点头回礼。回程路上,我们在路边小店买了两把剪刀,想着再碰见沙葱就割点叶子,不动根,算是学了个规矩。
回到家我没把石头丢进鱼缸,就找了个旧搪瓷碗,垫了几粒干净的鹅卵石,把那三块放在玄关柜上。晚上下班回家开灯,它们被顶灯一照,像三块被晒软的糖,边上那一圈一圈的纹路看着就解压。我拿牙刷蘸水刷掉缝里的土,刷出来一股淡土味,瞬间又把我拽回那片晒得发白的草地。发了条朋友圈,底下有人说别乱捡,有人说赚到了,还有人给我科普成分和形成过程,我看着看着笑出来,心里那点小纠结又冒头:什么叫“见好就收”,什么又是“错过不再”?想来想去,我干脆给它们配了个小标签,标着“西旗,烈日,三块”。
后来这三块石头就成了我们家的天气预报,热了它们更透,阴天就发闷,路过的人随手拿起来掂一掂,都会问一句是哪儿捡的。我没再夸张渲染,就是把那会儿的热、那一嘴的土腥味、和掏出第三块时手心那点小欢喜讲一遍。偶尔也会想,要是那天我不怕晒,多蹲五分钟,会不会再多两块好看的,可这念头一冒出来,又被我自个儿按下去。自驾路上捡来的东西,像路过的风,抓不住也不必全装走,留三块念想,够了。我现在开车出门,会把帽子、手套、垃圾袋跟剪刀一起塞后备箱,遇见好玩的就近看看,能带走就一点点,带不走就拍张照记着。
换你,会不会也扶着腰悄悄见好就收?